TEACHERS
GALLERY
PRICING
SIGN IN
TRY ZURU
GET STARTED
Loop
Audio
Interval:
5s
10s
15s
20s
60s
Play
1 of 35
Slide Notes
Download
Go Live
New! Free Haiku Deck for PowerPoint Add-In
生活的智慧 2. 活在當下,無憂無懼!
Share
Copy
Download
0
49
No Description
View Outline
MORE DECKS TO EXPLORE
PRESENTATION OUTLINE
1.
生活的智慧 2.
我們為什麼會恐懼?
我們恐懼什麼?
如何心無恐懼,意不顛倒?
無懼原則
活在當下,無憂無懼!
Photo by
Carlos Porto
2.
我們為什麼會恐懼?
Photo by
frankyrun54
3.
由於「我」或「我所」的安全、穩定、持續,受到侵犯、挑戰、破壞時,內心產生的情緒反應。譬如:我死了怎麼辦?我失業怎麼辦?我付不起帳單怎麼辦?我的股票大跌怎麼辦?我的公司關門怎麼辦?等等⋯。造成我們恐懼。
Photo by
fabiogis50
4.
我們恐懼什麼?
Photo by
Trey Ratcliff
5.
一切恐懼
指一切迷界之眾生。一切迷界之眾生因內有煩惱之怨賊,外臨生死之苦海,未得安心之宅,常處恐懼之中,故稱一切恐懼。無量壽經卷上(大一二‧二六七中):「吾誓得佛,普行此願;一切恐懼,為作大安。」
Photo by
Sprengben
6.
五種之怖畏。即:(一)不活畏,又稱不活恐怖。謂初學者雖行布施,但因恐懼自己不能過活之故,常積聚資財,未能盡施所有。(二)惡名畏,又稱惡名恐怖。謂初學者為度化眾生而同入酒肆等處,然未能安行自若,猶懼他人之譏謗。(三)死畏,又稱死恐怖、命終畏。謂雖起廣大之心而施與財物等,但仍怖死,故未能捨身。(四)惡道畏,又稱惡趣恐怖、惡趣畏、墮惡道畏。謂恐懼造作不善業而墮於惡道,故恆處於怖畏中。(五)大眾威德畏,又稱眾中恐怖、大眾畏、處眾怯畏。謂於王廷執理之處或善解法義之威德大眾前,恐懼自己言行有失,而不能於其前為獅子吼。
Photo by
gogostevie
7.
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567卷
天王當知!是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,遠離大眾威德畏故,辯不嘶喝;堅住明了不怯智故,辯不迷亂;菩薩處眾如師子王無恐懼故,辯不怖畏;離煩惱故,辯不憍慢;不說無義契法相故,辯義具足;善解書論知文字故,辯味具足;多劫積習巧便語故,辯不拙澁。
Photo by
contemplativechristian
8.
如何心無恐懼,意不顛倒?
Photo by
Trey Ratcliff
9.
佛教講無明為生死的根源,生死的根源是什麼?外道所說個人自體的「我」,與宇宙本體的「梵」,看作常住不變的,安樂自在的,常住不變的小我、大我,都從生死根本的我見中來。必須以慧觀察,悟到他是無常、苦、無我(空),才能將生死的根本煩惱解決了。
Photo by
Sean Sinclair
10.
《出曜經》卷17
夫人得善利, 乃來自歸法,
是故當晝夜, 一心當念法。
所謂法者,滅盡泥洹,有恐懼者,令至無為;無恐懼者,取道有何難乎?有為法者,為生老病死所見逼迫,滅盡泥洹無生老病死者,是故說,夫人得善利,乃來自歸法也。晝夜一心念法者,夫言法者,現在獲祐除諸熱惱,智者所習非愚所行,是故說,晝夜一心念法者也。
Photo by
Sergiu Bacioiu
11.
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
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Photo by
Max LaRochelle
12.
菩薩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」,觀一切法性空不可得,由此能「心無罣礙」,如游刃入於無間,所以論說:『以無所得,得無所礙。』無智凡夫,不了法空,處處執有,心中的煩惱,波興浪湧,所以觸處生礙,無邊荊棘。菩薩離煩惱執障,能心中清淨。「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」:恐怖為愚癡心所生起,心有罣礙,執有我法而患得患失,即無往而不恐怖。經中說五畏:惡名畏、惡道畏、不活畏、死畏、大眾威德畏。
Photo by
kiszka king
13.
此中結歸究竟涅槃,恐怖可約生死說,『坦然不怖於生死』,即自然沒有一切恐怖了。菩薩了法性空,知一切法如幻,能不為我法所礙而有恐怖,即「遠離顛倒夢想」。顛倒,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為,根本是執我執法,因此而起的無常計常,非樂計樂,無我計我,不淨計淨;以及欲行、苦行等惡行。夢想,即是妄想,即一切顛倒想。菩薩依智慧行——悟真空理,修中道行——遠離一切顛倒夢想,消除身心、自他、物我間的種種錯誤,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,不怖於生死,能得「究竟涅槃」。
Photo by
tinkiak
14.
涅槃是梵語,意譯寂滅,一切動亂紛擾到此全無,故稱究竟。菩薩依般若,能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我們如能依此以行,解一切法空,不但處事待人能因此減少許多苦痛,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脫了。
Photo by
Petra Keßler
15.
宇宙人生的真理
般若是最高的智慧,其內容深細難了,由於般若的最高智慧,才能親證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。真理是什麼?這不必另外去找說明,可以就在日常見聞的事物上去了解。依佛法說,一切事物的存在,都不過是原因條件的假合,凡是假合成的東西,它的本身一定是遷動變化的;他依原因而存在,同時又與他法作緣,他法也遷流變化而存在。這種互相影響互相推動的關係,佛法簡稱之曰因果系。
Photo by
Nguyen Bui
16.
因果法則,是遍通一切法的。如一株樹,有種子的因,與水、土、日光的緣,和合起來,生芽、抽枝、發葉、開花、結果。若是原因和助緣起了變化,樹的本身也就跟著變化了。人也是這樣,富貴、貧賤、賢明、不肖,都不是沒有因緣的。上面曾說:人依內心的正確與錯誤引生行為的合理不合理,由此感招苦樂不同的結果,這也就是因果必然的現象。任何事物,都不許例外,佛法就是依因果法則說明一切的。存在的是結果,同時也是因;凡是可為因的,也必是從因所生的。
Photo by
Jon-Ade Holter
17.
非因計因,或說諸法是無因生的,
諸經中依因果法則,遍予破斥。唯有依於般若慧,了達諸法的因果事理,才是正確的知見。然了得因果現象,還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;最高的智慧,是要在因果現事的關係中,深入的去體驗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。佛就是體驗了這最高真理的;佛的偉大,也就在他能把真理完滿的洞達。宇宙人生的真理,佛說有三:
Photo by
Max Ducourneau
18.
(一)、諸行無常:這一真理,說明了一切事物都在因果法則下不斷地遷流變化,其中沒有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。在從前,或許不容易了解,由於近代科學進步,已經不甚難懂了。不過,世人也只能在諸法的流動變化上了達其外表,還不能達到諸法沒有不變性的究竟義。這諸行無常的真理,是從縱的時間方面來說明的。
Photo by
That_Bee
19.
(二)、諸法無我:我,在佛法裡有它特殊的定義。一般人總以為事物上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——我。依佛法講,存在的事物都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相,其中沒有什麼可以獨立自存的。如一幢房子,看來好像是整然一體,然仔細推敲起來,房子是由眾多磚瓦木石所合成的。五指伸開來,拳還能存在嗎?這說明了物體是因緣生的,只有假相,沒有實體。就是分析到了一微塵、一電子,也還是因緣的假相,沒有什麼獨存的個體。這諸法無我,是從橫的空間方面說的。
Photo by
rpphotos
20.
(三)、涅槃寂靜:這說明了動亂變化、假合幻現物的最後歸宿,都是平等無差別的。一切事物,是動亂差別的,也是寂靜平等的。如審細的觀察諸法,就可以發現動亂差別的事物,即是平靜無差別。這種種差別歸於平等、動亂歸於平靜的——涅槃寂靜,如枝葉花果的形色各殊,但對光的影子,是沒有差別的一樣。涅槃寂靜,是依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體驗所得到的。如對前兩真理不能了解,這涅槃寂靜的真理,也就不會正確的了解。
Photo by
Michele Dorsey Walfred
21.
這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動激盪——無常無我上,了知水性的平靜一樣。波浪是依水而有的,波浪因風而起,風若息下來,水自歸於平靜。但這平靜不必要在風平浪靜的時候,就在波濤洶湧動盪不停的時候,水的本性還是平靜的。人在生死的流轉裡也是一樣,苦樂、人我、是非、好醜,動亂萬千,就在此動亂萬千的流轉當中,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靜。糾正我們內心上的錯誤,引導行為入於正軌,即達到此涅槃寂靜的境地,就可以得到生死苦痛的解脫了。
Photo by
rpphotos
22.
上面三者,總名之為三法印,印有不可變更和確實性的意思。這三者是佛陀從因果法則上體驗得到的,因人的智慧不同,所以通達的真理也有點不同。小乘要一步步的向前悟入,先了解諸行無常、有必歸無,再了解諸法無我,由此進而離卻煩惱體驗諸法的涅槃寂靜,這是漸進的體驗。大乘菩薩就不必如此,只一「空」字,就把三法印統攝起來。空,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,最究竟的真理。但一般人對於空,都有誤解,以為空是什麼也沒有了,於是懶惰疏忽,什麼也不努力,這是極大的錯誤!
Photo by
auntiepauline
23.
菩薩悟證了空的真理,即於此空性中融攝貫串了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的三法印。因為,我們要了解空,須從這三方面去理解:(一)、世間沒有「不變性」的東西,這就是諸行無常。諸法既沒有不變性,所以都是無常變化的。從否定不變性說,即是空。(二)、世間沒有「獨存性」的東西,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假合,小至微塵,大至宇宙,都是沒有獨存性的,所以無我。從否定獨存性說,也即是空。(三)、世間沒有「實有性」的東西,常人總以為世間事物有他的實在性,這是一種錯覺,剋實的推求起來,實在性是不可得的;實在性不可得,也即是空。
Photo by
Brainhash#
24.
空,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,即事物的無常變化,無我不實,自性寂滅。以空——一實相印貫通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的三法印,每為一般人所不了解,所以特別指出來。
Photo by
auntiepauline
25.
無懼原則
Photo by
thisisbossi
26.
無懼原則:
一切是緣起的,從因下手。
先破除我、我所的執著
深刻體認無常、無我的真理
恐懼有正面的意義!
怕有用嗎?坦然面對!
Photo by
Tonik
27.
何謂緣起?
緣起是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,為世間一切法現起的普遍法則。有與生起,都依於因緣,所以生死苦蘊是可以解脫的,因為緣起又必然歸於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的。能探求到生死苦蘊集的原因,「斷集」就可以解脫了。在這緣起觀中,有的必歸於無,生起的必歸於滅,沒有永恒的、究竟自在(由)的,所以說是苦。苦由無常而來,所以說:「以一切行無常故,一切諸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」
Photo by
Joshua Sukoff
28.
當時的印度宗教界,大都以為現實身心中,有「自我」存在。我是主宰;是常住的,喜樂的,自在的。釋尊指出:是無常,是苦,那當然不會是我;沒有我,也就沒有我所了。常、樂、我我所,是眾生的著(執著又愛著)處,因而生死無邊;如能通達無常(苦)、無我(我所),就能斷集(無明與愛)而得到解脫,
Photo by
Craig Lovelidge
29.
如《雜阿含經》卷一(大正二.二上)說:
「色(受想行識)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。如是觀者,名真實正觀。……如是觀者,厭於色,厭受想行識;厭故不樂(而離欲),不樂故得解脫」。
觀無常(苦)、無我(我所),能得解脫,是不二的正觀。經上或簡要的說:「無常想者,能建立無我想。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」。這就是「三法印」。觀無常、無我而能得解脫,原只是緣起法的本性如此。
Photo by
F Addison
30.
一切法性是空的;因為是空的,所以無常——常恒不變易法空,無我——我我所空。法性自空,只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的,所以說:「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」。依空相應緣起,觀無常、無我而趣入涅槃(觀無常入無願解脫門;觀無我入空解脫門;向涅槃入無相解脫門),是釋尊立教的心要。能正觀(正見、正思惟、如實觀等)的,是「慧」,是道的主體,更由其他的戒、定等助成。
Photo by
SFB579 Namaste
31.
Untitled Slide
32.
Untitled Slide
33.
Untitled Slide
34.
活在當下,無憂無懼
Photo by
Jakob Owens
35.
活在當下,該跳就跳!
Photo by
Leio McLaren (@leiomclaren)
Jamie Huang
×
Error!